時代紀錄、人民記憶—— 《大風之島》與《日泰小食》獲頒第十四屆社會公義電影獎
2025-07-05 15:00
圖文提供 社會公義電影獎

2025年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即將於7/5(六)晚上舉辦。由民間公民團體以獨立「會外賽」形式舉辦的第十四屆「社會公義電影獎」也同步揭曉,頒給長期追蹤樂生議題的《大風之島》與香港紀錄片《日泰小食》,以表彰兩片厚實的公共性與時代意義。
社會公義電影獎獨立於台北電影獎賽事,由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等公民團體舉辦。其主辦單位每年從台北電影獎入圍名單中,選出「具有社會關懷與符合社會公義」的作品若干,邀請影片版權人參加相關活動。今年台北電影獎共有274件作品報名,32部作品入圍,社會公義電影獎再從中選出八部影片進行評選。主辦單位希望藉此獎項,鼓勵關注社會議題的影視作品。
本屆社會公義電影獎選入八件作品評選。其中除了劇情長片《白衣蒼狗》、劇情短片《金魚缸小姐》,以及動畫短片《片刻依靠》外,其餘五部皆為紀錄片——其中包括為土地請命的《種土》、樂生紀錄片《大風之島》、紀錄原住民舞者的《跳進部落的孩子》,以及香港紀錄片《日泰小食》與《顏色擷取樣本.mov》。
評審團主席則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《九槍》的導演蔡崇隆擔任;成員包括公視前總經理曹文傑導演、《聽海湧》的導演孫介珩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教系林玉鵬助理教授,以及影視製片王藝樺。
評選會議開始先要聚焦評選標準。評審團從「社會公義」概念出發,決議以兩個向度評選:一、選材的「公共性」與「時代意義」二、影片的製作與創作手法,如何連結公眾、讓社會有感。
直擊人心的力量
評選會議一開始,由新加坡導演曾威量、台灣導演尹又巧聯合執導的《白衣蒼狗》,以其卓越的影像美學與藝術性,迅速成為討論焦點。該片描述在台偏鄉的泰國移工悟姆,為求生計而當起非法看護,並幫仲介管理其他移工。但隨雇主積欠薪資,夾在老闆與其他移工間的悟姆逐漸陷入道德困境。
本片以精簡洗鍊的鏡頭、極簡的視覺元素,聚焦在演員的演出,帶著觀眾凝視底層移工受迫的痛苦、抉擇的艱難、對現實的控訴與弱弱相殘的無奈,有些場次設計逼人去職是那些生命中最不堪的、也最迫人思考的狀態。本片貼近現實感的時間「留白」,也讓觀眾有足夠的空間去醞釀感受。
另一部也引起高度關注的《種土》,是由《無米樂》導演蘭權費時八年製作的新紀錄片。該片聚焦在阿仁、安和哥兩個主角——前者是拋下科技工作的熱血青年,誓言要用城市的菜渣果皮來培養沃土;後者是年近六十、堅持生態自然農法的老農,寧讓果園成為蟲蠅樂園也不用農藥與化肥。同樣面對生病的土壤,兩位不同世代的農民,以不同方式應對,也遭遇不同的現實挑戰。
評審認為本片敘事功力強、人物對照選得好、故事結構出色,更在人與自然土地間帶出許多獨特思考。有評委稱這是其「完全無法抵抗的紀錄片」,盛讚導演蹲點的耐心,才能拍出片中故事線積累的張力——例如要從阿仁種有機土、鋪蔬菜、種鳳梨這一路跟得夠久,才能拍出後來街賣鳳梨滯銷,被迫大批銷毀時的,那種悲憤心痛的力道。而也正是在這些故事的積累下,才更讓片末橋頭科學園區要蓋時,其無聲碾壓過的那些努力與心血,有那麼深的無奈。
時代紀錄、人民記憶
而隨著評審團的討論焦點,從「表現手法」逐漸轉向「選題」本身的公共性與時代性,此時由許雅婷歷時二十年拍攝,以宏大的時間尺度紀錄、追蹤樂生療養院拆遷爭議的《大風之島》,以其難以比擬的重量,贏得多數評委肯定。
評委指出樂生爭議湧現於社群網路年代之初,彼時人們開始踴躍書寫意見,把許多不同背景、不同世代的人捲入,更影響了整個世代關懷社會的青年。其進一步指出,本片經歷這麼長時間紀錄、梳理這麼多素材,本身是非常困難的挑戰。特別是,片中受訪的院民原是社會弱勢,彷彿命運被人決定,但在本片鏡頭下展現出去堅持、抵抗、訴說的強大韌性,顛覆社會上原本的刻板觀感。「本片不是帶你去絕望,而是看見生命力。」
本片展現二十年來政治環境的不同、運動氛圍的改變,讓人唏噓。而樂生這麼重要的運動,在當代卻已逐漸被淡忘,正需要本片來總結。還有人提道,許導演與所有老人家關係都很好,「這是長期經營才能積累」。而片中幾個主角都有代表性——「這是群體的紀錄,是時代紀錄,也是重要的人民記憶;困難度很高。」
同樣留下一段重要時代紀錄、人民記憶的,是香港導演冼澔楊執導的《日泰小食》。本片聚焦在離香港三十分鐘船程的長洲島港邊,一群圍繞著「日泰小食」小吃攤的市井小民打牌、喝酒、罵髒話的生活日常,卻能透過片中主要人物間的互動、對話,折射出香港整體的變遷,與在每個人心中留下的痕跡。
「本片看起來好像很平淡,可是結構蠻特別、蠻冷靜的。」評審指出,「你可以看到主角年輕人的思考歷程;然後爺爺雖然沒講什麼話,可是從他的表情,或是跟年輕人的互動,也能讀出心境轉變。這一組人貼切地反映,香港人的狀態。」另一位評委也談到,片中老先生與年輕人雖然看法分歧,但隨著故事前進,能看到彼此的互相理解。評審團還認為:本片有濃厚的生活感,角色展現出強韌的生命力;彷彿就算環境起起落落,但生活依然要繼續。
入選作品的多元視野
另一部香港紀錄片,由陳卓斯與王紀堯執導的《顏色擷取樣本.mov》,則透過對港、澳兩位國民黨海外黨員,在2020年來台觀選時的跟拍,顛覆過去對港台政治光譜某些刻板印象。導演在片中談到,人們「表面上呈現的立場,和他們實際的立場,或跟我們理解的立場之間,」或許存在一些「值得探究的空隙」。
評委提到,本片讓人想到台灣的《藍綠對話實驗室》;港台「顏色政治已經變成門派,只問立場、不問是非。本片凸顯這點,也凸顯某些立場的內在矛盾。」而二人在國民黨造勢場合,與另一位從港返台投票婦人爆發衝突,激起片中主角提起祖輩記憶,更讓另一位評委動容指出,如果「認同背後的生命經驗,如果願意去理解,就不會把對方妖魔化。」
由王政一執導的《跳進部落的孩子》,跟拍排灣現代舞者布拉瑞揚,在生涯高峰回到故鄉台東創立舞團,帶領一群年輕原住民舞者勞動、吟唱、創作舞作的酸甜苦辣。評審團談到,他們舞蹈中能感受到西方、中式,以及台灣原民文化的匯流,開創世界級也獨一無二的藝術美。片中非科班出身的素人舞者,也在參與舞團的過程中展現自我,體驗到喜悅與傷感的跌宕。本片製作精良、情感真摯,也呈現了台灣特有面貌。
巫虹儀拍攝的劇情短片《金魚缸小姐》,描述女同志小惟與同學到泰國畢業旅行,在發現心儀女孩另有曖昧對象的煩悶下,被男同學慫恿一起去嘗試泰國浴。小惟初見櫥窗內等待被挑選的「金魚缸小姐」時顯得彆扭,但後來與服務小姐晶晶在裸裎相見時,間因意外而醞釀情愫。本片題材特殊,是「少數直接處理女同志情慾的作品」。
最後,吳德淳製作的動畫短片《片刻依靠》,描述一位曾夢想成為踢踏舞者,卻只成為火車剪票員的阿嬤,在退休後罹患失智症,不想連累後輩而離家出走冒險的故事。影片從孫子角度主述,從小時候闖禍離家出走被阿嬤尋獲,對應長大後找到離家出走的阿嬤;見面後澄清不是要「抓她回去」,而是要去「一起冒險」,還陪她在台中街頭想像環遊世界的體貼,讓人動容。評審團認為本片「情感豐富、製作精良——不論人物造型、構圖、技術層面完成度都很高。」
本屆社會公義電影獎入選的八部影片,主題涵蓋移工、原民,性少數、高齡照顧、疾病污名、環境、社運、政治認同、世代溝通等諸多公共議題,主創團隊成員來自台灣、香港、新加坡、泰國、法國等地,展現極多元的視角。主辦單位期待能透過這些作品的評選,邀請社會持續關注重要的社會議題、推進公義思辨